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职工原创
读中国画作之感
作 者:宋园
来 源:保沧公司
添加时间:2020-01-06

        在朋友家做客时,有幸欣赏到他珍藏的一幅国画艺术品--一副出自名家之手的山水国画,此画作于书、纸并茂之境,笔带着水与墨,在纸质的缝隙中游走,在水被蒸发之瞬间,墨的轨迹,线条的流畅,色彩的晕染,不禁感叹于中国书画之美,读此画作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赞叹拥有这样的一件艺术品,那真是缘分的注定,很是令人羡慕。

        读过此作后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听到某一首歌会泪流满面,为什么我们看读过一幅画作会内心悸动,那无外乎就是情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艺术的感染力是情感的悸动,对中国艺术画作的情感,更是人文情怀的舒发。

        当今的年代,整个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西方文化,人们目力所及处,几乎都被西方工业文明的产品所填满。在精神领域,欧美文化更以一种滂薄的气势,冲击着措不急防的东方文明,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等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样式的画种,给人们带来奇特的视觉新感受。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这个时代交融碰撞。我们把具有中国传统的绘画样式叫做中国画,而把西方新派绘画统称为西画。显然,中国画是一个防御性的称谓。他出现的初衷是因为新画种的入侵,是为了区别而产生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一种叫法。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专家想要以材质来定义我们中国画,用水墨为材料的就叫做水墨画,用彩墨为材料的就叫做彩墨画,办法挺好,但最后也因一些争议也没有完全流行起来。明朝万历年间,当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把天主教神像拿到皇帝面前时,引起了极大轰动,当时的中国人对明暗手法表现的西洋画,感到十分新奇,甚至朝廷下令复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油画也并没有进入中国的文化艺术圈,清代时期文化阶层对它的普遍认识称为“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很明显,那个时期,中国画并不以画得像为目的,而是要讲“品”的,所谓“品”,其实就是画意,即是客观与主观融合带来的某种意味与情调的东西,它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文学家欧阳修说“古画画意不画形”,中国画所讲的写意性,就是强调画中的意象表达,也就是画品所在,主观表达的好坏,把画品分为好几个等级,逸品、妙品、神品、能品,其中逸品是最难的,能品为下。造型上是以意为主导的中国画意象造型,第一是要有对象的特征;第二是要表达自已内心的主观感受;第三是要形成一个不同于客观对象的新形体,这一切构成了中国画的写意性。

        中国艺术,依附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而产生,它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画种,更是一个文化的集合,它不仅有独特的绘制材料,更是有独特的审美。习大大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中国画的审美,潜移默化中有了定的变化,突出了个人情感性,达到了抒发画者内心情绪的一种展示。

        如今的我们,对中国艺术的认识不够,对于中国艺术往往过度解读以显自家赏画功力,而生虚妄,甚至而敬畏之,失去了绘者所想传达的纯粹,更受限于贫乏的语言,往往只听到几句“此画气韵生动”、“画得好有寓意”便无其他了。人文艺术世界对我们生活的魅力和品质是起到很大的影响和非常重要作用的,中国艺术画作被定格于纸间,自然天成,变化万千,是画作创作者一生于纸莫逆的结果,人文境界仰赖造化的承载与传达。想要在人文艺术的常态性互动呈现上使之提高,那就需要我们大家共创努力,才能有所作为,让中国艺术有所传承。


(点击数:2055)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